1、(一)社会经济条件 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主要采取庄园制和农奴制的形式,其特点是土地所有权的恒定不变以及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恒定不变。
2、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十三世纪起由于贸易发展而崛起的城市则是自由的。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在于,经济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占有私有财产,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竞争和发展,以至可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
(相关资料图)
4、经过启蒙思想家的论证,这些权利要求就被概括为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天赋人权”,实际上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其中个人财产权或经济权利是最为重要的;“人类的财产能力为财产权利的源泉”,政府的“首要目的”是保护个人获得财产的能力,相应地,宪法的首要目的当然就是规定对财产权利的保护。
5、事实上,最早发生的英国、美国、法国三国革命,起因中最主要的都是经济因素,它们后来所公布的权利宣言、权利法案和宪法中,对以个人利益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作了无微不至的保护,确认财产权的不可侵犯性,规定贸易自由、契约自由、竞争自由和人身自由的制度和权利。
6、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宪法产生的经济基础。
7、 (二)政治条件 在欧洲封建制度下,人民在政治上受到双重压迫:神权与君权。
8、资产阶级对这种不合理的政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历史上有两个因素构成了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一是民族国家的形成,一是宗教改革运动。
9、资本主义经济对统一市场的要求,促使君主与市民结成了联盟,共同反对教会的统治和实现民族统一,这时,“王权是进步的因素”。
10、在这一过程中,市民阶级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11、但是,当君权最终统一国家、确立了它对教权的优势地位后,君主们仍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们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漠视已经觉醒了的人民的政治要求,妄图保留或恢复旧有的封建等级制、世袭制。
12、于是,市民阶级以全社会的名义不断掀起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并将等级会议逐步改造成了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从而进入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并力图控制政治权力。
13、在反封建革命胜利后,市民阶级就将代表多数人统治的政治制度──议会制──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14、在这种民主的社会秩序中,人们需要一种共同的行为规则,这就是宪法。
15、可见,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就是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为反抗这种专制而形成的社会民主或民主趋势。
16、 (三)思想条件 任何真正的革命必须以思想的解放运动为其先导,否则就不会成功。
17、中世纪欧洲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思想表现集中反映在“君权神授”论上。
18、这种理论荒谬地宣称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所以人们应服从国王的意志和统治。
19、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黑夜,从十三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在思想上表现为对神性的怀疑和人性的复归。
20、随着罗马教廷权威的衰落,十五世纪以后的欧洲兴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它既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秩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世俗生活秩序,从圣经关于所有灵魂都有平等的价值的观点出发,得出人人权利平等的结论,即人人都有自己形成对上帝意志看法的能力和确定个人生活原则的能力。
21、从思想上对封建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进行最后一击的,是作为宗教改革副产品的古典自然法学说。
22、十七、十八世纪摆脱了宗教桎梏的启蒙思想家,如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所阐述的古典自然法学说都从人的理性平等和客观正义观出发,假定人类曾生活于没有公共权力的“自然状态”中,那时人们是自由而平等的,人人享有生而就有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但自然状态下人们的生活十分不方便,人类为了更完美的生活,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纠纷和保障自己的权利,便相互订立契约,组成国家;每个人放弃全部的或部分的权利给社会,从而获得约定的社会权利,由国家保障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如果统治者侵犯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基本权利,人民根据天赋的权利,有权推翻暴政,重新订立契约,另立新政府来保障人们的权利。
23、与中世纪的神权法相比,古典自然法主要论证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既然法律是人设立的制度,人就应有最高的法律统治,即法治或宪法。
24、 第二,宪法就与其他法律一样,是关于人的生活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神的理念。
25、 第三,既然所有人类在理性上是平等的,则人们在订立“契约”的资格上就都是平等的,即宪法或政府应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
26、 第四,宪法主要是为保护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保护政府或特权。
27、 第五,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即政府必须是有限的。
28、 所有这些理论为近代宪法奠定了基础,当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时宣布了自然法学说的自然权利;革命胜利后,这些权利被写入宪法,自然法学说也就成了制定和实施宪法的理论基础。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东方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